守护 「生命过滤器」:超分辨显微成像让沉默肾病早现形

August 25-2025

近期,江苏省人民医院作为PI单位,联合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无锡市人民医院等11家医院,正式启动「慢性肾炎超声超分辨显微成像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这项重大科研项目依托飞依诺URM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旨在突破传统诊断瓶颈,为慢性肾病(CKD)的早期发现与精准干预寻求革命性方案。该研究承载着破解「沉默流行病」的使命——我国慢性肾病患病率高达10.8%,患者超1.2亿人,知晓率却不足12%。当水肿、乏力或泡沫尿等症状显现时,肾功能往往已丧失大半,约40%患者确诊时肾小球硬化已超20%,进展至尿毒症风险激增3.5倍。

 

(多中心授牌仪式)



认识慢性肾炎那些可能被忽略的身体信号


慢性肾炎全称「慢性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发生细胞增生、基质增多、血管病变、炎症细胞浸润、组织坏死、纤维化硬化等病变,病程通常超过3个月,但在早期几乎无任何症状,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因为肾脏有着强大的代偿能力,当肾功能损失不超过50%时,人体可能毫无察觉,而一旦进入临床肾病期,肾损害往往不可逆转。只有了解慢性肾炎的基本特征,才能更早捕捉预警信号。

 

身体发出的 "求助信号"

1尿中泡沫增多且持久不消退(蛋白尿)

2尿液呈可乐色或粉红色(血尿)

3晨起眼睑浮肿、下肢水肿

4不明原因的乏力、腰膝酸痛

5血压升高且难以控制

6食欲减退、贫血等全身症状

 

慢性肾炎的防治,需要 "预防—诊断—干预" 全链条发力。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每日盐摄入<5g、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都是重要的保护措施。在诊断层面,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尿常规检查蛋白尿、血尿(最敏感早期指标);肾功能查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泌尿系B超观察肾脏大小、结构、排除梗阻肿瘤。然而,当下的传统诊断方案仍具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血肌酐检测和尿蛋白筛查存在「诊断盲区」,即使肾小球丢失率超过10%、间质纤维化达8%-15%,血肌酐仍可能显示 「正常」;作为金标准的肾活检,也因穿刺样本的局限性(常规穿刺仅能覆盖20-30个肾小球,敏感性约80%)和有创性,难以完全满足早期精准诊断需求。


同时,传统超声也存在物理分辨率极限(约100微米),难以捕捉早期肾小球微血管病变,而这正是肾小球硬化与间质纤维化的起点。如何在早期实现更安全、无创、精准的CKD诊断,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飞依诺URM超分辨显微成像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及联合研究团队提供了关键的技术突破口,它能实现肾脏深部9μm级毛细血管动态成像(如肾小球入球小动脉),量化分析肾小球密度、血流速域等参数,为肾炎分期、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URM技术慢性肾炎诊断核心价值

1亚波长级显微成像:解析微米级病理单元,精准识别肾小球并量化分析;

2毫秒级动态功能评估:以万帧/秒高速成像量化血流速域及微血管密度波动,捕捉代偿-失代偿转变;

3无创全维度图谱构建:基于临床批准微泡对比剂生成肾小球图谱,避免活检采样误差与并发症风险。

 

随着「慢性肾炎超声超分辨显微成像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重塑慢性肾病的诊疗路径,推动肾脏健康管理从「被动应对晚期」转向「主动掌控早期」。当肾脏的微观世界清晰可辨,沉默的病变便无所遁形,万千患者的人生轨迹亦将因此改写。

返回列表